首 页信息公开工作动态科技动态实用技术文化平台健康领地老专家信息建言献策重要言论
重要言论
· 在全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工作改革发...
· 蒋祖建会长在2015年度365bet比分直播...
· 保健康 献余热为建设“现代常德、幸福...
· 在全省直属机关老科协组织建设座谈会上...
· 在全省直属机关老科协组织建设座谈会上...
· 廓清历史的迷雾
· 人到退休才懂得
建言献策
 
首页 >> 建言献策
常德市粮食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发布日期:2014-06-27 信息来源: 365bet比分直播 字号:[ ]


常德市粮食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常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邓正春

2014年6月22日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是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的重要工作。通过分析常德市粮食生产发展历程和生产现状,提出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建议。

  一、粮食生产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我市粮食生产走过了65年的发展历程。65年来,我市的粮食生产得到了长足发展,主要表现为种植面积扩大,生产水平提高,种植品种更新,粮食产量增加,对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将建国以来常德市粮食生产发展过程概括如下:

  (一)生产面积扩大

  1949年,我市粮食生产面积仅663.2万亩,为建国后种植面积最少,2013年粮食生产面积达1030.3万亩,增加367.1万亩,增长55.3%。解放以来,我市粮食生产面积呈增加、减少、再增加的态势。据统计,65年间,粮食生产面积1000万亩以上的39年,其中1978年达到1261.4万亩,创历史新高。粮食生产面积中水稻占80%左右,1970年951.7万亩,历史之最。五十年代粮食生产面积为迅速发展时期,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人民吃饭问题,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面积从1950年的716.4万亩迅速发展到1958年的1166万亩。六十至八十年代为稳步发展时期,在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以粮为纲”的精神指导下,这三十年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其中1976年至1979年粮食生产面积连续4年在1200万亩以上,达到历史最高峰。九十年代为滑坡时期,由于种粮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挫,粮食面积逐年减少,出现了双季改单季、挖塘养鱼、种草养畜、压粮扩经,面积由1990年的1049.4万亩,下降到798.4万亩,减少251万亩,减少23.9%。一季稻面积由1990年的40.9万亩增加到81.3万亩,增加40.4万亩,增长98.8%。2000年~2005年,由于粮价低,卖粮难,一季稻面积迅速扩大,一季稻面积猛增到216.9万亩。2004年~2009年,中央为扶持“三农”工作连续出台了6个1号文件,促进了粮食生产发展。一是取消了农业税;二是提高了粮价;三是给予了补贴。农民种粮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粮食生产面积迅速增加,2009年达到1003.9万亩,19年后再次突破千万亩大关,2014年种粮面积达1050万亩。

  (二)种植品种更新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品种单一,全是常规品种,同时茎秆较高、易倒伏、产量低。1975年以后,随着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粮食种子繁育力度不断加大,良种层出不穷,产量大幅度提高,我市水稻种植也进入了“高秆改矮秆、常规改杂交、单季改双季”的时代。五十年代初期,我市种植的水稻几乎都是高秆品种,由于高秆品种易倒伏、产量低,五十年代后期,国家发出了压缩高秆品种,推广矮秆品种的号召,农业科技人员加大了矮秆品种的繁育推广力度,先后引进、繁育、推广了农垦58、矮脚南特等一批矮秆品种。六十年代矮秆品种逐步推广,水稻产量迅速提高,1961年单产仅111.4公斤,1969年单产迅速增加到177.4公斤,增长59.2%,实现了水稻产量的第一次飞跃。七十年代前期,我市种植的水稻都是常规稻,为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以袁隆平院士为首的一批水稻育种专家开始杂交水稻品种的选育,一批杂交水稻新品种相继问世,水稻产量不断提高,单产由1970年171.3公斤增加到1979年270.3公斤,增长57.8%,实现了水稻生产的第二次飞跃。解放初期,我市一季稻种植面积在500万亩左右,1953年一季稻面积最多,达603.5万亩,占我市水稻生产面积的73.1%,总产只有130.5万吨。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国家发出了单季稻改种双季稻的指示,按照上级精神,我市大力推广双季稻,1959年一季稻迅速下降到317.3万亩,比1953年减少286.2万亩,下降47.4%。七十至八十年代,全市一季稻面积在40万亩以下,其中1975年一季稻面积只有20.2万亩,为历史最低。由于双季稻面积迅速增加,粮食总产持续增加,与1953年比,1969年总产增加42.1万吨;2009年增加274.3万吨;到2013年粮食总产达432.6万吨,增加302.1万吨,实现了水稻生产的第三次飞跃。水稻生产经历三次质的飞跃后,基本上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八十年代后期,科技工作者又把杂交稻既高产又优质作为重点攻关课题。我市水稻育种专家李伊良选育出了全国第一个水稻优质不育系金23A,引领全国掀起优质水稻的革命浪潮,解决了人们从“吃饱”到“吃好”的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又开始选育超高产优质稻(简称超级稻),优质稻和超级稻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到2013年,全市优质稻种植面积达580万亩,超级稻种植面积达230万亩。

  (三)栽培技术提高

  1949年以来,在继承和发展群众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粮食栽培技术不断提高,促进了粮食生产发展。五十至六十年代,粮食作物种植基本上是以群众经验为基础,再加上大锅饭制度,管理较为粗放,单产较低,一般亩产130公斤左右。七十至八十年代,粮食作物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开始推广良种良法,产量也有所提高,一般亩产达230公斤以上。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粮食高产栽培技术大面积推广,“良种良法”观念深入人心,机耕、机插、机收、直播、抛秧以及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植保专业化防治等都得到广泛应用。据统计,2013年我市水稻机耕面积800万亩以上,软盘抛秧面积59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780万亩,植保专业化防治面积180万亩。通过良种良法配套,粮食单产突破400公斤,其中水稻单产426.5公斤,比五十至六十年代单产增长了近3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粮食生产虽然有较大发展,但是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制约粮食生产发展。

  (一)基本农田逐步减少,耕地质量逐年下降

  由于城镇化、工业化建设速度加快,加上以高速公路、铁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大量占用耕地,我市乃至全国基本农田呈锐减之势。据统计,近十年来我市耕地减少近60万亩。同时,由于受潜育化、化肥化的影响,我市耕地质量不断下降。据调查,有机质含量逐年减少,中、低产田比例不断加大。近二十年来,投入耕地的有机养分正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减少。目前,土壤有机质含量比上世纪八十年代下降了31.2克/公斤;与1997年相比,2003年的高产田下降了8.1个百分点,而中、低产田却提高了8.1个百分点。

  (二)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抵御灾害能力不强

  农田基础设施大多是毛泽东时代修建的,目前排灌设施老化,装机容量不够,沟渠路坝毁损严重,病险水库较多,排灌不够畅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如临澧县青山渠刚修建时灌溉面积35万亩,现在因渠道不畅,灌溉面积不到20万亩。特别是农民种田灌水困难,由于沟渠严重破坏,水跑冒滴漏严重,原来只抽水1小时就够了,现在就是抽水5小时水也难到田里,农民怨声载道。有些水库年久失修,贮水量逐年减少,存在安全隐患。由于缺水或灌水困难,迫使部分农民不得不由双季水稻改种一季水稻或者其他作物。另外,常德市地处洞庭湖区,水灾发生频繁,对粮食生产威胁很大。我们与村组干部及农民座谈时,反映最强烈的就是水利建设滞后问题。

  (三)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粮食面积难以稳定

  虽然国家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但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仍然偏低。一般种1亩一季稻除去物化成本,收入500元左右;种1亩双季稻收入700元左右。而种一亩棉花、烤烟收入1000~1500元,高的达3000元以上;种1亩蔬菜收入1500~2000元,高的达5000元以上。目前,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面积难以稳定,改粮扩经现象时有发生。上世纪九十年代至2002年,由于粮价不高,种粮效益低,卖粮难问题日益突出,全市出现了压粮扩经、挖塘养鱼、种草养畜的现象,种粮面积急剧下降,面积由1990年1049.4万亩,下降到2002年669.8万亩,减少379.6万亩,下降36.2%。

  (四)土地流转不够畅通,规模经营难度较大

  土地经营权承包给农民后,一定30年不变,有利于农村稳定,但不利于土地流转。目前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承包的土地宁愿抛荒,也不愿转让给他人耕种,前几年耕地抛荒主要是这个原因造成的。近几年,国家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种粮效益有所增加,农民都纷纷争着要田,种粮大户变成了中小户,这样一来对粮食生产规模经营,提高种粮效益造成了很大障碍。

  (五)农资价格涨幅较大,种粮补贴不够合理

  自从实行种粮补贴以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居高不下。据调查,2004年至2013年,农资价格普遍上涨50%以上,有的甚至翻了一番。一般每亩农资成本增加180~200元,而种粮补贴每亩只120~180元。因此,种粮补贴抵不了农资涨价金额,农民对此意见较大。另外,种粮补贴也不太合理,一是种粮补贴偏少,不能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二是现在粮食直补和综合补贴是按原计税面积进行补贴,有许多非计税面积种粮得不到粮食直补和综合补贴。据调查,有些粮食产区种一亩粮食只能得到0.7~0.9亩的补贴,农民反映强烈。

  (六)农民素质普遍偏低,粮农年龄趋于老化

  据调查,我市种粮农民素质普遍较低,年龄老化严重。从文化程度上看,绝大部分种粮农民都是初中以下文化;从年龄结构上看,种粮农民年龄都在50~70岁之间;从健康状况上看,青壮年身体好的农民外出务工,老弱病残妇幼农民在家种田。如此素质的农民来从事粮食生产,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真是令人堪忧。

  (七)粮食安全存在隐患,预警机制不够健全

  粮食安全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粮食质量安全隐患较大。我国用占世界1/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但也用掉了世界1/3的农药、化肥,由此对粮食和环境造成了较大污染。另外,工业“三废”污染依然存在,有些地方重金属超标,这对粮食质量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二是粮食数量安全存在隐患。由于种粮面积逐步减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加上国家粮库储备不足,粮食安全预警体系不够健全,如果不采取得力措施将这些问题解决,就会引发粮食安全问题,从而影响社会稳定。

  三、几点建议

  粮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重要商品,事关国计民生和民族安危。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一)加强耕地保护,实施沃土工程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保护耕地就是保护粮食生产能力。一是坚决贯彻执行国务院提出的基本农田“五不准”政策,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坚决遏制乱占滥用耕地现象。二是不能把农业结构调整简单的理解为“调减粮食,多种经营”,要严格控制“毁田栽树、挖塘养鱼、种草养畜”。三是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建立高产稳产粮食生产基地。四是狠抓沃土工程建设,推广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料,不断提高土壤肥力。

  (二)狠抓水利建设,增强抗灾能力

  一是加强沅、澧两水治理力度,变水患为水利,把灾害损失降到最小程度;二是加强病险水库整治,消除安全隐患,切实增加贮水能力,确保粮食生产用水;三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沟渠路畅通,做到排灌便捷、旱涝保收。

  (三)提高粮食价格,增加种粮补贴

  为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首先,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提高粮价,建议每50公斤稻谷价格提高到150元以上。只有粮食生产效益提高,才能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其次,加大种粮补贴,建议国家每亩补贴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50~70元,同时加大双季稻补贴,另外粮食直补和综合补贴最好按实际种植面积补贴。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才能真正稳定粮食生产面积。

  (四)搞活土地流转,提倡规模经营

  近年来,由于粮价有所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纷纷回来种粮,给粮食规模经营带来许多困难。同时,大多数农民单家独户生产粮食,生产规模小、经济效益低,不利于机械化操作,也不利于发展现代农业。从长远发展的观点看,各级政府应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创业,尽量减少从事农业人员的比重,同时,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搞活土地流转,提倡规模经营,不断提高种粮效益。

  (五)加强市场监管,严控农资价格

  各级农业执法部门要加大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坑农害农行为,确保优质农资进村入户,切实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同时,要加大对农资价格的监管,防止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对那些扰乱市场、哄抬物价的农资商贩要严厉查处。

  (六)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三农”工作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农民增收的核心是农民素质问题。要想提高农民素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大投入,利用多渠道、多途径培训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和科学种田水平。只有通过培训,才能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只有提高农民素质,才能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生产发展。

  (七)采取得力措施,确保粮食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要确保粮食质量安全,大力推行无公害粮食生产技术及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禁止使用剧毒农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用量,增施有机肥,加强农残监测,确保粮食从田间到餐桌安全。中央和地方要在主产粮区建立粮食信息机构和粮食安全预警体系,对国内外粮食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发布,同时适期对国内外粮食市场进行研究分析,一旦出现粮食数量安全问题,应及时通报情况,采取应急措施,确保粮食安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365bet比分直播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主 办:365bet比分直播
技术支持:常德政府网站
建议IE5.5,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